HOME> 2010世界杯> 寿山 (高雄市)

寿山 (高雄市)

史前遗址

编辑

1875年时哨船头畔的柴山

北柴山西北侧旧桃仔园聚落海边的桃仔园贝冢,是高雄市目前发现最早的文化遗址,推估年代约在西元前四千至五千年,出土文物包括陶器、石器等工具[50],并有贝冢及棺椁墓葬的遗迹,属于牛稠子文化层。

小溪贝冢遗址是早期原住民食用贝类后堆积的遗迹,贝冢的层次相当丰富除了贝类之外,陶片数量亦多,也发现陶环、石斧、骨针等。小溪贝冢和后方山洞均为日治时期时高雄中学的日籍博物学教师土屋恭一首度发现,后山洞遗址为茑松文化层,距今约二千年至四百年,洞穴内发现成年男子骨架、砂锅,并有铁器出现[51]。

雄镇北门

编辑

雄镇北门雄镇北门最初建于明郑时期,清治时期继续修筑,城墙为三合土及红砖砌成,是旗后的镇北门户,扼控海疆险要,位于高雄哨船头往西子湾中山大学的马路边小山丘上,是高雄市发祥地旗后的镇北门户,也是清代从旗后往凤山旧城的交通要冲,目前大炮今已不存,只剩弧型炮座,是打狗港区仅存的唯一明郑时期城门,被列为直辖市定古迹。

前清打狗英国领事馆

编辑

1910年的打狗英国领事馆

主条目:前清打狗英国领事馆

前清打狗英国领事馆为建于1865年的英式建筑,位于高雄港(清打狗港)口北岸的鼓山上,基地高度离水面约30公尺,东侧、西侧及南侧皆紧临陡峭的悬崖,北侧连接鼓山,形成背面靠山、三面环水的形势,是当时英国掌理海关税务工作的重要据点。在台湾目前现存的西式近代建筑中,打狗英国领事馆的年代最为久远。

十八王公庙(灵兴殿)

编辑

十八王公庙(灵兴殿)源于康熙23年,一艘自中国大陆而来的渔船,在西子湾海滩处沉没,18位船员最后脱险在西子湾岸上登陆,并在西子湾地区开垦,但后来却被凤山衙门误为叛民而遭集体格杀。附近居民念其平日和睦敦邻,乐善好施却冤死此乡,于是就收殓他们遗体,合建一所低矮之祠堂于现今西子湾洞口的山麓上。之后由于显灵保佑百姓事迹,乡民委由代天巡狩的南鲲鯓五府千岁,奏请玉皇大帝敕封为“十八王公”。1983年重新兴建,并将十八王公庙迁至现在前清打狗英国领事馆旁。

元亨寺

编辑

元亨寺

元亨寺最初建于清乾隆8年(1743年),为福建漳州经元大师所募建。原址位于打鼓山西麓,据王瑛曾《重修凤山县志》[52]记载:“寺背山面海,门前有小港环之。”原名“元兴寺”,光绪17年(1891年)毁于火后,经多次变迁后由山麓移至现地并将寺名改为元亨寺。昭和元年(1926年),当时的住持颂吉大师商请地方善信集资重建,额署“打鼓岩”1973年时又于寺背增建大雄宝殿主祀释迦牟尼佛,并挖掘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时的石碑一方。

柴山山海宫

编辑

柴山山海宫地属军事管制区,相传是郑成功的部下由福建的泉州、漳州两地渡海到台湾,定居在柴山桃子园一带所建[53]。由于柴山居民出外捕鱼的人甚多,山海宫是当地渔民心灵的寄托。最初所供奉的是朱府千岁,庙名为“柴山山海宫”,其名乃是取其保佑我生民上山下海能平安无危,大吉大利的意义。1984年山海宫重建,并增加供奉温府千岁及池府千岁两尊神像,因此目前的山海宫共供奉朱府、温府、池府三尊王爷神。

龙泉寺

编辑

万寿山龙泉寺(龙泉寺)传说建于乾隆9年,亦为经元大师所建,今遗址为1923年所重建,原本建筑为茅舍,之后改为瓦房,殿后为柴山,殿左边有功德堂,左前方为祖堂,殿右则有舍利殿,再往右则为龙泉,也就是龙目井,龙泉寺即以此为名。

龙目井

编辑

龙目井约在寿山东边的中间地段,在《台湾府志》为打鼓山八景之一,其中记载“龙井甘泉”称之为:“龙目井在山麓天然石井石窍,甘泉长流,大旱不涸,祷雨极灵。”在《凤山县采访册》则称之为凤山八景之一的龙岩冽泉,记载为:“山麓有一岩,泉水出自石罅。夏秋之间雨量丰沛,泉涌如喷雾翻花。潺潺之声,数里之外仍可远闻。”其出水量可容当地数十里耕地灌溉及居民饮用,终年不会干涸。而旧有民间传说则可远溯至明郑时期:相传郑成功曾带军队至此,却苦旱无水,郑成功遂设案祷雨,并用宝剑在山壁刺12剑,从此涌出大量泉水,救了郑成功所属的部队。当时龙目井终年不涸,流水之声数里之外仍清晰可闻。据《凤山县采访册》记载,清领时期龙目井仍可灌溉农田28甲。[54][55]

天然石佛

编辑

在距龙目井约一里处有一钟乳石所构成之天然石洞,在《凤山县采访册》中层记载:“打鼓山石洞:须秉烛而下,中有一石柱,高丈许,宽四、五尺,内有石乳,淙峥可供把玩,或谓即钟乳石云。”“又有一新洞相距三里许,其内亦有石乳下垂,与旧洞大同小异。”1971年1月2日,台泥在龙泉寺后的山麓石洞里,挖出一天然钟乳石块,由于该钟乳石块造型宛如人工所雕的观音石像,至此膜拜之信徒络绎不绝。[56]

而在打鼓山山背另有石佛屿,推定1680年代成书的海道航线针路手册《指南正法》记载“打狗子,西北有湾,看石佛不可抛船”[57]。据《凤山旧志》所记载:“隔海参差,远近浮沉而列于打鼓山之左右者,西有石佛。”其所记载的石佛,即是立于海中形状似佛的大石。当时舟船经过此处必鸣金击鼓,献纸金以求庇祐。根据《凤山县采访册》所记载:“石佛屿在大竹里,县西二十里,即打鼓山背,竖立海中如佛状,渔人尝坐其上。”至于,石佛屿的位置,虽然有论者根据清代的古籍文献、古地图所承载的资讯进行推论,可是因为研究成果显示即使是清代人对于位置所提出的说法也是有所差异,前后不一,所以无法明确地指出该屿的绝对座标,只能确定它位于旗津外海至左营军港这个范围里。[58]

西子湾

编辑

主条目:西子湾

西子湾的情人萝菠坑

西子湾的位置在柴山西南端的山麓下,南面隔海与旗津岛相望,是一个风景天成的湾澳。而最北端则傍著柴山,是一处由平滩和浅沙所构成的海水浴场,以及以夕阳美景及天然礁石闻名的海湾。在清初时,西子湾也被称作洋路湾、洋子湾或斜湾,而在台语的谐音引申下,斜仔湾逐渐被称为西子湾[59]。

大正5年(1916年)时,日治政府在西子湾地区设立寿海水浴场,昭和3年(1928年)再大规模改建。昭和10年(1935年)时,于浴场旁另外兴建温浴场与儿童游泳池。二次大战结束后,中华民国政府也自1975年起,开始积极开发西子湾风景区,陆续完成蒋公行馆、海滨公园、海水浴场、动物园等景点。

西子湾隧道

编辑

西子湾隧道口夜景(今-整修后)

国立中山大学西子湾隧道口(昔-整修前)

主条目:西子湾隧道

西子湾隧道开凿于1927年(昭和2年,民国16年),由海野三次郎(日语:海野三次郎)负责建造,于隔年10月完工,1933年(昭和8年,民国22年)正式启用,全长260公尺,宽6公尺,高3.6公尺,日治时期称之为“寿山洞”,二次大战美军轰炸时曾作防空洞使用。西子湾隧道隧道穿越寿山,全隧道可以分为前、中、后三段,1990、91年时,高雄市政府曾经彻底整修寿山二号洞。目前西子湾隧道为步行专用,连接中山大学和哈玛星的主要通道,由于隧道景观特殊,西子湾隧道一直是著名的观光景点。

寿山动物园

编辑

主条目:高雄市寿山动物园

寿山动物园占地50馀公顷,最早于1978年7月1日成立于柴山西麓西子湾,名为“西子湾动物园”。1980年时,由于高雄市政府争取中山大学在高雄市复校,将西子湾风景区变更为校地,因此另于柴山东南角现址设立新动物园区,并于1981年7月28日开始动工,1986年5月时园区内全部设施竣工,6月15日正式对外开放参观,园内有各类大型哺乳动物、爬虫类,鸟类等。另外动物园内还有一面台湾目前最大的马赛克壁画。[60]

寿山公园法兴禅寺,原为日治时期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寿像旧址。

忠烈祠

编辑

主条目:忠烈祠

忠烈祠下方的寿山观景台

高雄市忠烈祠位于寿山公园旁,为“高雄神社”所改建。日治时期,寿山下原有“打狗金刀比罗神社”,先后改名为“打狗神社”、“高雄神社”,时久衰朽后,迁建于寿山山腰。1946年改为忠烈祠,初期原貌变动不大。1976年拆除重建为现貌,为中国宫殿式建筑,并有两门清领时期大炮供人凭吊[61]。此外高雄市政府于2013年在忠烈祠牌楼外兴建观景台与“LOVE”装置艺术,现已成为高雄市具有代表性的观光景点之一。

中山大学

编辑

主条目:国立中山大学

国立中山大学校门

中山大学前身为1924年改组的国立广东大学。国民政府迁台后,于1980年7月核定于柴山西南侧的西子湾设置国立中山大学筹备处,李焕为首任校长。中山大学现有文、理、工、管理、海洋科学、社会科学等6个学院、18个学系、35个硕士班、25个博士班,学生人数约有9500人[62]。

中山大学是中华民国教育部颁订综合研究型重点大学之一,依山傍海的校园成为该校的鲜明特色,校园内有一蒋公纪念馆(原称为蒋公行馆),为二层楼的西式建筑,1937年时由高雄地区医师彭清约所建。

鼓山高中

编辑

主条目:高雄市立鼓山高级中学

高雄市立鼓山高级中学是一所位于中华民国高雄市鼓山区的高级中学。1958年,正式招生。1968年,九年国教实施前,称为高雄市立第七初级中学。1997,该学年度改制为完全中学,鼓山高中是由高中部与国中部组成的完全中学。鼓山高中位于高雄市的西端,寿山东簏,是所人文苍翠的优质公立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