蚜蟲(aphids)是同翅目(Homoptera)、胸喙亞目(Sternorrhyncha)、蚜蟲總科(Aphidoidea)的刺吸式口器昆蟲。成蟲大小約2毫米左右,有不同身體顏色,常見有黑黃綠紅等色彩。
其危害對象很多,常見於蔬菜,果樹等。蚜蟲體小,喜歡棲息於嫩芽、葉背、花苞、果實等較隱蔽部位。 蚜蟲是既可單性繁殖,亦可有性繁殖。春秋兩季是雌蟲大量繁殖的季節,特別是在高溫少雨的時期,稍為管理不善,蚜蟲會大爆發,容易造成影響,特別植株生長。由於芽蟲會不斷的脫皮生長,因此早期可見環境周圍有附着白色碎屑的脫皮殼。
常見蚜蟲種類
1. 棉蚜
學名: Aphis gossypii Glover, 1877
英文名: Cotton aphid
外形特徵: 無翅胎生成蟲體長1.5~1.8毫米,體色因季節、溫度及寄主而有不同,一般以淺綠到暗綠色為主,腹管管狀黑色,較尾片長,尾片乳頭狀,有翅成蟲翅透明,脈黃褐色,翅痣灰色或淡褐色。
為害: 本蟲常年發生,四季皆可見,年發生約20代。本蟲雜食性,寄主植物很多,常見十字花科蔬菜、豆類、瓜類、果樹等。
蚜蟲會不斷在尾部分泌出蜜露,任由螞蟻取食,以換取螞蟻的保護,所以很多時見到螞蟻的出現,就知道有蚜蟲的存在。蚜蟲和螞蟻是互利共生的關係,互相提供利益予對方,以獲取有利生存的好處。
2. 白尾紅蚜金 又名: 萵苣指管蚜
學名: Uroleucon formosanum (Takahashi, 1921)
外形特徵: 無翅胎生成蟲體紅色,但體之中間部及觸角黑色。寄主植物包括,生菜、萵苣、銀葉菊等。
3. 羅漢松蚜
學名: Neophyllaphis podocarpi Takahashi, 1920
外形特徵: 無翅胎生成蟲體被白色蜡粉。寄主植物有羅漢松、竹柏等。
生物防治
捕食型天敵包括瓢蟲、草蛉、食蚜蠅等。
瓢蟲幼蟲以蚜蟲為主要食物。
瓢蟲幼蟲到成蟲各階段。
草蛉幼蟲- 蚜獅,主要以捕食蚜蟲為生,會以絲柄附著作物上,卵呈橢圓形,長約 1 毫米。
黃腹狹口食蚜蠅,成年食蚜蠅會產卵於蚜蟲出沒的植物上,幼蟲出世後就可進食。
種植馬利筋(連生桂子花)可吸引蚜蟲的多種天敵棲息,如瓢蟲、草蛉、食蚜蠅等,將其種植於田間,可以抑制蚜蟲的族群數量,避免突然爆發而危害作物。
物理防治
平時需留意是否施肥過量,氮肥過多會引致蚜蟲爆發。
保持距離環境通風,徹底除草有助減少蚜蟲擴散。
其他材質防治
利用蚜蟲厭光的特性,在田間覆蓋能夠反光的物件,驅趕蚜蟲。
懸掛黃色黏蟲紙可吸引蚜蟲進而撲殺。
References:台中區農情月刊(臺中區農業改良場)https://info.organic.org.tw/%E8%9A%9C%E8%9F%B2/https://www.hdares.gov.tw/ws.php?id=9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