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世界杯收视率> 钱弘俶“纳土归宋”2023-11-21 作者:钱汉东

钱弘俶“纳土归宋”2023-11-21 作者:钱汉东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曾发生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公元978年吴越国王钱弘俶上表宋太宗,把他所辖江南二浙领土、军民全部献出,避免了战争,中华实现了统一,史称“纳土归宋”。

晚唐五代十国被宋代史学家称为“乱斯极矣”,当时藩镇割据,战乱相续,灾荒频仍,北方十室九空。“浙东大疫,死者大半”。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文韬武略,南征北战,统一了北方,而当时东南一隅的吴越国国力强盛,占有当时全国三分之二的财政,拥有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军队,完全具有抗衡之资。吴越国王钱镠之孙钱弘俶,深明大义,遵循先王钱镠“善事中原,维护一统”的家训,为保护江南老百姓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失,避免官兵生灵涂炭,舍别归总,做了一次伟大的放弃——取消吴越王位,尊赵氏为帝。

钱镠(852年—932年)在杭州建都前,浙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绍兴,他为把江南打造成富庶之地,付出了极大的辛劳。钱镠出身清寒,少时“肩贩,负米,以养亲”,十七岁习武,并自学四书五经、《孙子兵法》,深谙兵法奥妙。他从小事亲至孝,贵而不忘本,关心百姓疾苦。897年鉴于钱镠讨伐董昌有功,唐昭宗特赐“金书铁券”,免其本人九死或子孙三死。后梁龙德三年(公元923年),钱镠被册封为吴越国王,正式在杭州建立吴越国。钱镠做诗行文,书法绘画,都有几分灵气,他写过《还乡歌》,气势磅礴,立志高远;《陌上花开》更是情意绵绵,广为流传。

世人也许有所不知,正是钱王的仁慈和贤明,才给西湖化解了一次“千年之劫”,得以保全至今。据记载:当时中央政府准许钱镠造一座王府,风水先生认定填了西湖造王府,这里风水好,有王气,钱家可享有千年江山。但钱镠坚决不同意,说:“百姓靠湖水为生,无水即无民,我还要王气干什么?”他不但没填西湖,还设置了七千名“撩浅军”,专门从事西湖等的疏浚工作,以保持西湖水域的清澈,后人有“留得西湖翠浪翻”的诗句赞扬他。苏东坡写下了著名的《表忠观记》:“其民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鼓之声相闻,至于今不废,其有德于斯民甚厚。”鉴于钱王的功德,苏东坡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钱弘俶(929年—988年)字文德,系吴越国文穆王钱元瓘第九子,入宋后避讳,改称钱俶。他作为吴越国第五任国王,在位时间三十年,坚持“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国策,礼贤下士,广罗人才;奖励垦荒,发展农桑。钱弘俶遵循祖训,同年七月,载着钱氏宗室三千余人的船队浩浩荡荡启程了,他们分乘一千四百四十四艘船,走水路前往汴京,面见宋太祖,俯首称臣,将所部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五百五十万余户人家、十一万五千余名士卒,悉数献给宋朝,使得富庶的江南经济文化得以完整保留,避免了一次血雨腥风的践踏。钱弘俶委曲求全的举措,让赵匡胤轻而易举地实现了统一。钱氏家族也得以保全宗脉,江南百姓更得以免遭战争之苦,这无疑得益于钱弘俶的睿智选择,安宁了一方。北宋人编写的《百家姓》第一句就是“赵钱孙李”,由于赵氏为帝,所以将“赵”姓排在第一位;将“钱”姓排为第二,都是因为当年的老百姓拥戴钱氏国王为和平统一所做的抉择。

吴越国三代五王,尤以开国钱镠、归宋钱弘俶功德卓著。特别是钱弘俶,他不是一般的亡国之君,没有陈后主陈叔宝的荒淫,也没有南唐李后主的懦弱。974年8月,宋太祖下诏攻南唐,再次要求吴越配合夹击,“授王(钱弘俶)东南面招讨制置使”。于是钱弘俶亲自率五万吴越国军队出征。一年后,南唐灭亡,后主李煜被俘。但他在北宋未发一兵一卒之时,纳土归宋。《宋太宗允纳土诏》中提到“愿亲日月之光,遽忘江海之志”,可见宋太宗内心之喜悦。

钱弘俶懂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个道理,遵循祖训,纳土归宋,实现中华一统,有如此君王,乃吴越百姓之福。吴越大地没有刀光剑影,不曾生灵涂炭,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政权的和平更替。这为南宋王朝南迁临安建都,进一步弘扬江南文化作出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