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剧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必然是《亮剑》。这部剧时至今日依旧在抗日题材中闪耀。剧中的李云龙一角,更是增添了诸多魅力,他不仅是一位勇猛的战士,也是杰出的指挥官。尽管在影视版中李云龙的生涯显得极为完美,原著却揭示了他生命的悲惨结局——在战场上度过大半生的他,最终死于自己的枪口。
令人惊讶的是,原作者其实为李云龙设计了三次逃生的机会,分别是由孔捷、段鹏和马天生所救,但他最终却选择了自杀。多年以后,当我们再次阅读《亮剑》的原著时,才逐渐明了他自尽的深层原因。在影视剧中,李云龙的故事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后戛然而止,给观众留下了一个理想化的结局。然而,原著中,李云龙的故事远未结束,还有大量精彩且复杂的情节并未被搬上荧屏,因为这些桥段较为特殊。
在授衔仪式后,李云龙享受了数年的安宁时光,直到“泰山师”冲突的爆发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新上任的政委马天生认为李云龙思想顽固,向上级请示进行整治,誓言要让这个一向粗犷的军人重新审视现实。而在东北的孔捷,则察觉事情的变化,急忙发电报请求李云龙来此“暂避锋芒”,可惜却遭到了拒绝。这一时刻,若李云龙选择听从劝告,或许后来的悲剧就不会发生,因为孔捷身居高位,一般人对此绝不敢轻视。
之后,马天生利用手段将李云龙投入监狱,昔日忠实部下段鹏则积极准备营救,最终也成功救出了他。然而,李云龙并未选择在段鹏的推荐下隐姓埋名,而是满心失落地返回家中,再次错失了生机。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天生收到情报后赶到李云龙的住所,而自知结局无法改变的李云龙当即掏出手枪,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
展开全文
面对这样的局面,马天生多次呼吁他放下武器,希望通过对话来改变李云龙的命运,而非真的想要置他于死地。然而,李云龙最终依然扣动了扳机,一声枪响令马天生愣在了原地,他在生命和死亡之间选择了后者。他抛弃诸多机会最终走向自尽,背后的原因是与一人的离世及另一人的激励密不可分。
李云龙的挚友赵刚,与他在抗日战争期间同生共死,情同手足。得知赵刚及其夫妇的去世,李云龙承受了巨大的心理打击,痛哭流涕,甚至撕裂衣服殴打自己的胸口,无法理解为何好友选择了轻生。在监狱里,田雨对他的鼓励深深触动了李云龙,声称他是一位有尊严的将军,士可杀不可辱。李云龙本是倔强之人,听完妻子的激励之后,更加坚定了自杀的决心。
总体而言,李云龙的自尽选择与赵刚和田雨的离去息息相关,亦体现了他那坚韧且鲜明的个性。在对这一人物命运的解读中,或许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对生与死、忠诚与背叛的思考和感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