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世界杯收视率> 24FPS已经被48淘汰了?NO!它还是电影的黄金标准

24FPS已经被48淘汰了?NO!它还是电影的黄金标准

在默片时代,拍摄和放映都没有一个固定的帧率标准。由于相机是手动曲柄,每帧的速率可能在14到26FPS之间变化。从1927年的The Jazz Singer1927(也是第一部拍摄的音乐剧)开始,标准帧速率设置为24FPS,这是电影史上的重大转变:人们开始把音频信息印在胶片上制作有声电影,而放映帧率上的不同可能会导致胶片上音频信息丢失,电影制片公司不得不规定一个帧率标准,也是能记录下音频的最低帧速率。但是即使在1927年之后,低预算的无声电影仍在生产,并且更新了更好的录音方式(包括在电影片旁边附加录制声音)。

电视广播技术飞速发展的几十年,包括隔行扫描和渐进式,不同的帧速率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与此同时,电影院却忠实于24FPS的标准,因为观众习惯了这一点!

科学依据

既然这些都是那么的符合“经济学”,那么我们再来看看科学依据吧。在现实世界中,我们的眼睛充满了图像信息。当我们快速连续地观看一系列静止图像时,我们感觉到“图像在动”的错觉是由我们所说的视觉惰性引起的(视觉暂留现象):当人眼所看到的影像消失后,人眼仍能继续保留其影像0.1-0.4秒左右的图像(根据图像的反差,数值有波动,下限大约在0.05秒)。

由于人眼对连续画面中细微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所以画面上亮度的变化会被人眼察觉到,产生闪烁感。亮度变化越大,闪烁越明显。科学依据中,人眼能够区分多达每秒48次闪光,如果继续提高闪光频率,亮度的变化人眼基本无法察觉。看!我们国家的PAL制电视标准设定是多么的完美:场频50隔行扫描(1帧=2场,帧频50),在满足视觉惰性需求帧数(大于20FPS)的同时也满足了闪烁效应(大于48FPS),还预留了一定的旷量;电影也是如此,电影现行放映帧率的标准是24FPS,那么如果每格画面都闪现了 2 次,一秒内就总共闪现了48次画面,已经达到了消除闪烁的底线。

异类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也不甘心“屈服于”这个最低速率。早在2009年,迈克尔·曼的电影《Public Enemies》动作非常清晰流畅,其中一些画面是用当时最新的高分辨率摄像机拍摄的,但是也不是整部片都完美,比如夜间场景的数字噪音;演员平稳的运动似乎就像是来自一部纪录片,这显然不太符合人们的期望。

接下来的例子,我们就相当熟悉了:彼得·杰克逊2012开始采用48FPS拍摄的系列电影《霍比特人》。其实早在2011年,《阿凡达》导演卡梅隆曾公开表示,考虑在续集中使用48FPS或60FPS高帧速技术。大家需要明白的是,这项技术是在拍摄和放映时都应用48FPS帧速。彼得·杰克逊认为24FPS的拍摄和放映帧率并不能带给观众最好的观影体验,用它不是因为它最好,而是因为它最便宜。当时因为放映技术和成本的关系,全球只有1000块荧幕进行48帧版本的放映,而且市场反应并不理想。

电影感

看了48帧版的电影后,部分观众抱怨道:太没有电影感了!讲道理,48FPS应该让我们觉得画面连续性更强(24FPS的2倍),为什么使画面流畅度和动作清晰度大大增强的 48 FPS 拍摄和放映技术会让观众觉得没有电影感?

这是因为,让运动图像看起来真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运动模糊。在真实的世界,当人们在看一个快速移动的事物或者眼睛快速转动时,我们看到的事物是模糊不清的。而正如彼得·杰克逊自己所说,24 FPS 拍摄和放映的电影会有模糊、抖动、顿挫和频闪这些问题,所以这些看起来才更加接近现实!

老电影人的批评是:没有了模糊和闪烁的效果就不像是电影了。

这其实也是有科学依据的。意识知觉领域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认为,人类大脑以24 FPS和48FPS之间的速度感知现实,一旦以过低的速率或者过高的速率展示连续的图像,人类会出现超现实感,这便是现实和虚幻的界限。

电影制作人James Kerwin在亚利桑那州意识研究中心的电影感知科学课题讲座中提到了HFR(高帧率)的相关理论:

“Studies seem to show that most humans see about 66 frames per second — that’s how we see reality through our eyes, and our brains. So you would think that 48 frames per second is sufficiently below that — that it would look very different from reality. But what people aren’t taking into account is the fact that although we see 66 frames per second, neuroscientists and consciousness researchers are starting to realize that we’re only consciously aware of 40 moments per second.”

“Dr. Hameroff’s theory has to do with the synchrony of the gamma waves in the brain — it’s calledgamma synchrony— the brain wave cycle of 40 hertz. There’s a very strong theory that that is why we perceive 40 moments per second, but regardless of the reason, most researchers agree we perceive 40 conscious moments per second. In other words: our eyes see more than that but we’re only aware of 40. So if a frame rate hits or exceeds 40 fps, it looks to us like reality. Whereas if it’s significantly below that, like 24 fps or even 30 fps, there’s a separation, there’s a difference — and we know immediately that what we’re watching is not real.”

理论大意正指向“过高的帧率会产生超现实感”。

坚持

面对各种的压力,彼得·杰克逊回应道:“没有人会停下前进的脚步,科技也将持续经历变革。”杰克逊身边也不乏支持的“革新派”,他们认为高帧率已经是科技发展的趋势了,干嘛不使用新技术呢?

微软高级科技小组的 Simon Cooke 认为,帧率毫无疑问是越高越好。他的理由是:高帧率放映的电影能让观众更好地识别运动物体的边缘。

而且和HFR一起应运而生的3D/IMAX技术也是相辅相成的。高分辨率细节和高动态范围最不能缺少的就是画面亮度,而48FPS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点;高帧率的高锐度画面,也减轻了3D电影的眩晕感;快速运动物体的形变也会相应减少。

总结

毫无疑问,大家分成了两派。《比利·林恩的中场故事》的120FPS版本中,李安大量利用了闪回画面来凸显主角的回忆,在诺大的舞台中,主角断续的回忆和现实形成了对比,营造了超现实感,这一点利用高帧率技术体现无异。可是电影票就贵了,当时在北京300多的票价,小编表示很心疼自己的钱包。

版权归Cgangs.com所有,如需转载请留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