蘧瑗(qúyuàn,春秋衛國大夫、孔子朋友)
蘧伯玉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qúyuàn,春秋衛國大夫、孔子朋友南唐銀青光祿大夫
蘧瑗[qú yuàn](約前585年—前484年以後),姬姓,蘧氏,名瑗,字伯玉,大夫蘧無咎之子。春秋時期衛國大夫(住居地:一曰衛輝,一曰長垣,一曰獲嘉,一曰濮陽),封內黃侯,奉祀於孔廟東廡第一位,是孔子的朋友,也是道家“無為而治”的開創者。病卒,謚成子。
基本介紹
中文名:蘧瑗外文名:Qu Boyu別名:蘧伯玉國籍:衛國民族:華夏族出生地:衛國職業:衛國大夫信仰:儒學
簡介,葬地,諸侯,原文,白話解釋,蘧伯玉與孔子,蘧伯玉使楚,
簡介蘧qú瑗yuàn,字伯玉,謚成子。春秋時期衛國大夫(長垣縣孟崗鎮伯玉村人),封內黃侯,奉祀於孔廟東廡第一位,是孔子的朋友,也是道家“無為而治”的開創者。內黃縣誌葬地蘧伯玉在世住居何地,死後葬於何處,其記有四:一曰衛輝,一曰長垣,一曰獲嘉,一曰濮陽。清《河南通志》和民國《河南新志》俱載:在衛輝府城西北卅里君子村,蘧伯玉居此故名,村北有蘧伯玉墓,又有蘧大夫廟。《衛輝市志》古墓葬載:蘧伯玉墓位於城西十六公里,君子村北一公里許,墓前有清康熙廿五年(公元1686年)知府楊茂祖之立石。新編《長垣縣誌》云:蘧伯玉墓位於城南六公里邱寨村南,墓前有祠,內多碑刻,祠後是墓碑文:“先賢內黃侯蘧公之墓”。1957年尚存三通碑刻和 負故里在城東伯玉村。現存孟崗鄉伯玉村。民國《獲嘉縣誌》載:蘧瑗在縣東北五里許,舉柏村,墓在村北半里許,周圍約三十餘步。巨柏村原名:蘧伯玉村和君子村,村民眾感其在世之德,不忍直呼其名,即以墓前有大柏樹而命名大柏樹村,“大”即“巨”也,遂又更名巨柏村。民國22年縣長鄒古愚予撰文立石。今墓已湮沒,殘碑尚在。《濮陽縣誌》載:蘧瑗故里具體在今濮陽縣渠村鄉渠村,渠村原為蘧村,1958年為推廣簡化字改為現名,因在渠村以紀念蘧瑗而起的古廟會,歷經兩千年而盛行不衰。究竟何處系葬地,實不敢貿然肯定與否定,四處皆沒有蘧氏後裔,待後世有賢者進一步考查。諸侯封“先賢”,奉祀孔廟東廡第1位。約生於公元前585年左右,卒於公元前484年以後,是位年逾百歲的壽星。他自幼聰明過人,飽讀經書,能言善辯,外寬內直,生性忠恕,虔誠坦蕩。蘧伯玉生於仕宦之家,其父無咎,謚莊子,也是衛國名大夫。當時,蘧姓在衛國已是名門望族,可謂俊賢薈萃,其中傑出的女性就有子貢的母親。蘧伯玉於衛獻公初即已入仕,在獻公中期已為衛國舉世皆知的賢大夫。蘧伯玉一生,侍奉衛國獻公、殤公、靈公三代國君。他主張以德治國,執政者以自己的模範行為去感化、教育、影響人民,他體恤民生,實施弗治之治。所以衛國幾經戰亂、內訌,早已淪為大國的與國,在幾個大國的夾縫中生存,但由於蘧伯玉等幾個大臣的努力,衛國仍能穩立中原,民眾安居樂業,致使孔子周遊列國進入衛國時,竟然發出“庶已乎”的驚嘆。蘧瑗畫像蘧伯玉與孔子一生為摯友。二人分別仕於魯和衛時就曾互相派使者致問。在孔子周遊列國的14年中,有10年在衛國(今長垣縣境內),其中兩次住在蘧伯玉家,前後達9年。尤其是孔子第二次從外地回到衛國,蘧伯玉已年高隱退,孔子再次在其家設帳授徒,二人更是無事不談,充分交流思想。蘧伯玉的政治主張、言行、情操對儒家學說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他的言行合乎儒家學說的基本觀點,為以後儒家學派的最終確立,奠定了堅實基礎。不僅如此,蘧伯玉“弗治之治”的政治主張,也開創了道家“無為而治”的先聲. 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袁可立)傳》:“予觀古人尚哲簡戇,因事蟬脫,如季札、蘧瑗、晏嬰、樂毅之流,皆值禍難飄然,有以自立。”衛蘧伯玉。敬上知非。夜車止闕。見信宮闈。原文周衛蘧瑗,字伯玉。年五十,知四十九年之非。靈公與夫人南子夜坐,聞車聲轔轔,至闕而止。南子曰:此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南子曰:禮,下公門,式路馬,所以廣敬也。君子不以冥冥墮行。伯玉,賢大夫也,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暗昧廢禮。公使問之,果伯玉也。夫忠臣孝子,不以昭昭伸節,不以冥冥墮行。蓋其禮根於心,形諸外,悉出於至性至情,而非矯揉造作為之也。伯玉之不以暗昧廢禮,且能見信於深宮,而南子之智,實能及之,則加衛靈公一等矣。白話解釋周朝衛國里有個賢人,姓蘧名瑗,表字伯玉。當他五十歲的時候,就感覺到以前四十九年的過失。有一天的晚上。衛靈公和他夫人南子一同坐在宮裡,忽然聽見有一輛車子過來的聲音,轔轔地響,到了公門口,就不響了。南子說:這輛車子上坐著的人,一定是蘧伯玉。衛靈公說:你怎么知道是他呢?南子說:從禮節上講,做臣子的人,走過君上的公門口,一定要下車,看見了君上駕路車的馬,一定要行敬禮。這些都是表示著敬重君主的行為。凡是君子,不肯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就放棄了他的品行。蘧伯玉是個賢人君子,他平日服事君上很盡敬禮,這個人一定不肯在暗昧的地方失了禮的。衛靈公差了個人去問,原來果然是蘧伯玉。蘧伯玉蘧伯玉與孔子孔子周遊列國走投無路之際,數次投奔蘧伯玉。他曾稱讚蘧伯玉是真正的君子:君王有道,則出仕輔政治國;君王無道,則心懷正氣,歸隱山林。【原文】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 "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論語·憲問篇》【解釋】蘧伯玉是一個富於自省精神的人。有一天,蘧伯玉派人來拜望孔子,孔子向來人詢問蘧伯玉的近況,來人回答說:“他正設法減少自己的缺點,可卻苦於做不到。”來人走後,孔子對弟子說:“這是了解蘧伯玉的人啊。”蘧伯玉每一天都思考前一天所犯的錯誤,力求使今日之我勝昨日之我;他每一年都要思考前一年的不足,到了五十歲那年,仍然在思考之前所犯的過錯。所謂“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蘧伯玉使楚蘧伯玉奉命出使楚國,遇見楚國的公子皙,公子皙對他說:“我聽說第一流的人才可以將妻子託付給他;第二流的人才可以讓他捎話;第三流的人才可以將財物託付給他。若是一人三者兼備,便可以託付自己的身家性命。是不是這樣呢?”蘧伯玉說:“您不用再說了,我明白了。”兩人分手之後,蘧伯玉覲見楚王,完成了出使的使命後,坐下來與楚王聊天,說著說著就談到了人才上。楚王問蘧伯玉:“你說哪個國家的人才最多啊?”蘧伯玉答道:“當然是楚國。”楚王一聽這個高興,可蘧伯玉接著往下說:“可楚國人才雖然多,但是楚國不會用人。”這下楚王不樂意了:“你這說的是什麼話?!”蘧伯玉坦然回答:“大王,您先別生氣,聽我慢慢說。伍子胥,是楚國人吧?結果背井離鄉投奔了吳國,在吳國當了宰相,發兵攻打楚國,把楚國兵馬殺個大敗,最後楚平王被鞭屍示眾,真是太慘了。釁蚡黃,也是楚國人吧?一樣背井離鄉去了晉國,晉國令其治理七十二縣,結果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老百姓安居樂業。今天我在路上碰見了公子皙,這也是不世出的人才,如今又要離開楚國,不知道要去為哪一國效力了。”楚王聽到這裡,恍然大悟,拉著蘧伯玉的手說:“若無先生之言,楚國又失去一位大才。”於是連忙派人快馬加鞭追回公子皙,並拜之為相。蘧瑗車
相關詞條
蘧瑗(qúyuàn,春秋衛國大夫、孔子朋友)蘧瑗[qú yuàn](約前585年—前484年以後),姬姓,蘧氏,名瑗,字伯玉,大夫蘧無咎之子。春秋時期衛國大夫(住居地:一曰衛輝,一曰長垣,一曰獲嘉,一曰濮陽),封...
蘧伯玉與孔子劇名題材體裁集數拍攝日期製作周期一般喜劇戲曲蘧伯玉與孔子古代傳記√302018.66 個月內容提要: 蘧伯玉出生於公元前585年,春秋時期衛國人,他勤奮好學,博強記,於衛...
遽伯玉蘧瑗,字伯玉,今長垣縣孟崗鎮伯玉村人,是春秋時期衛國的上大夫,因為人賢德而聞名於諸侯。與孔子亦師亦友,在孔子周遊列國時,多次收留和幫助孔子,《論語》記載:...
長垣謁蘧伯玉墓《長垣謁蘧伯玉墓》是明代詩人胡儼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 《長垣謁蘧伯玉墓》是明代詩人胡儼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作品名稱 長垣謁蘧伯玉墓 創作年代 明代 ...
蘧蘧的讀音是qú。古同“蕖”,含義是驚喜的樣子,也做姓氏。...... (6)姓。春秋時衛有蘧伯玉。見《論語·憲問》。 [3] 蘧音韻參考 編輯 [廣韻]:強魚切...
蘧公故里“蘧公故里”是指蘧伯玉的故鄉長垣縣孟崗鎮。“蘧公”即蘧瑗,字伯玉,是春秋時期衛國大夫,春秋諸子百家之一,為人有賢名,是孔子的知己好友,奉祀於孔廟東廡第一...
蘧車蘧車,是漢語辭彙,qú chē,解釋為指人之知禮而賢能。...... 公問夫人曰:‘知此謂誰?’夫人曰:‘此 蘧伯玉 也。’公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妾聞禮,...
蘧寧蘧寧,是指蘧伯玉 和 寧武子 的並稱。...... 《論語·衛靈公》:“君子哉 蘧伯玉 !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論語·公冶長》:“ 寧武子 ,...
伯玉知非伯玉知非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bó yù zhī fēi,比喻知道以前不對,出自《淮南子·原道訓》。...
蘧瑗知非蘧瑗知非,讀音qú yuàn zhī fēi,泛指五十歲。...... 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嘗不始於是之而卒詘之以非也,未知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非也。 [1] ...
蘧姓蘧姓,中國罕見姓氏,據《鄭樵通志》記載:“蘧氏,衛大夫蘧瑗字伯玉之後,漢有大行令蘧正,望出黎陽。...
史鰌史鰌,字子魚,病且死。謂子曰:“吾不能進蘧伯玉(1),退彌子瑕(2)。生不能正君(3),死不能成禮(4),置屍北堂(5)足矣。”...
知非(漢語詞語)“故 蘧伯玉 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謂年五十而知前四十九年之過失。後因以“知非”稱五十歲。唐 白居易 《自詠》:“誠知此事非,又過知非年。”...
彌子瑕衛蘧伯玉賢而靈公不用,彌子瑕不肖反任之,史魚驟諫而不從,史魚病將卒,命其子曰:「吾在衛朝,不能進蘧伯玉退彌子瑕,是吾為臣不能正君也。生而不能正...
史鰌尸諫史鰌,字子魚,病且死。謂子曰:“吾不能進蘧伯玉(1),退彌子瑕(2)。生不能正君(3),死不能成禮(4),置屍北堂(5)足矣。”...
說苑·善說蘧伯玉曰:“楚最多士。”楚王大悅。蘧伯玉曰:“楚最多士而楚不 能用。”王造然曰:“是何言也?”蘧伯玉曰:“伍子胥生於楚,逃之吳。吳受而相之。發 兵...
蒲邑三善孔子周遊列國14年,在衛國的時間最長,除了遭到匡人的圍攻和在蒲邑講學,孔子還多次到衛國大夫蘧伯玉家長住。 蘧伯玉為衛國蒲邑人,與孔子感情很好,他很讚賞孔子的理...
遽國(今河南濬縣),在其家族中又行長,故而史稱其為“蘧伯玉”、或稱“蘧成子“,曾輔佐衛國三公(衛獻公姬衎、衛襄公姬惡、衛靈公姬元),因賢德而聞名於各諸侯...
熱門詞條
濟南美食
風雨哈佛路
希望杯
勾勾手
世上只有媽媽好
全智賢
崛越二郎
馬科·貝里內利
家庭教師HITMAN REBORN!
開放式廚房
錐麓古道
馮輝岳
遠方的家
反式脂肪酸
藍心湄
HC
豪宅
激情熱線
confuse
艾菲爾
反恐疑雲
迷你雲
三國風雲2
風吹的願望
值得
axe
梁思浩
知心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