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回里,还是说高俅:“且说东京开封府汴梁宣武军,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姓高,排行第二。”咱先不管高俅排行第几,单说这“东京开封府汴梁宣武军”,就够绕嘴、够啰嗦的了。“东京”好理解,北宋赵匡胤建立宋朝,把首都放在今天河南的开封,因为此地在汉、唐都城长安以东,自然“有权”称为东京。况且开封称“东京”还不是从宋朝才开始的。唐朝末年天下大乱,安徽砀山人朱全忠废掉唐帝自立为帝,就把自己的老巢开封改为“东都”了。您注意:唐朝原本有个“东都”,不过那是指今天的河南洛阳,是相对于西京长安而言的,与开封称为“东都”完全是两码事儿。也就是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开封叫“东都”的人,是五代后梁开国皇帝朱全忠。这里还有个细节需要说明:当时的开封称为“东都”,是官方最准确的表述语言。实则“东都”就是“东京”,这一点在新、旧《五代史》中后梁的部分大量称都城为“东京”,完全可以得到证明。但也有不同的说法,认为“东都”和“东京”还不能完全等同起来。顾炎武《历代宅京记》卷16说:“梁以汴州为开封府,建为东都。……晋天福三年,升为东京。汉、周因之。”他强调开封这地方后梁时仅称“东都”而不称“东京”,后晋石敬瑭天福三年(938),才“升格”为“东京”的,其后的后汉、后周乃至北宋沿袭不变。我把两种说法都摆列在这里,无论读者尊从官方还是尊从民俗,我认为都是不错的。
“开封府”的称呼也始于这个朱全忠。《旧五代史·梁本纪》说朱全忠于梁开平元年(907)4月戊辰即位当皇帝时,“升汴州为开封府,建名东都。其东都改为西都(将原唐朝的东都洛阳改为后梁的西都)”。很清楚,唐朝的开封只称“汴州”,新、旧《唐书》几百万字,连一个“开封府”都没有出现过。朱全忠把唐朝的汴州改为“开封府”,是因东都所在地名原本叫做“开封”县。开封县是啥时候有的呢?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舆地考》中说,“开封”这个地名始于南北朝时的后魏,当时后魏在这片地方设立了两个郡,一个叫开封(在今开封市南60里),一个叫陈留(在今开封市)。到了北齐,把开封郡并入了陈留郡。此后开封这个地名直到隋朝才重新出现,不过降格为县,属荥阳郡(今河南郑州荥阳)。唐朝仍保留了开封县,属于汴州,并把汴州的治所定在了开封县。这就好比信阳地区、信阳市政府办公地在信阳县,一个地方同时存在高低不等的三套班子道理相同。开封县成了汴州的州治,便抓住了得以发展的“历史机遇”,它后来的逐渐繁荣,也就顺理成章了。朱全忠既在这里定都,原来的“开封县”骤然升格为“开封府”,也是理所当然的——一个王朝的煌煌都城,总不能还叫啥啥县吧。
“汴梁”这个称呼完全属于民间的俗称。不论是新、旧《唐书》还是新、旧《五代史》,以及《宋史》、《资治通鉴》、《通典》、《文献通考》,内中都没有这么个地名出现。《续资治通鉴长编》里只出现过一次,还是大臣上奏的奏本中使用的俗称。既然如此,那么这个至今我们还不陌生的地名是怎么来的呢?说起来话就长了:您还记得《孟子》里有一篇叫《梁惠王》吧?那位惠王就是梁国的国君。其实这么说还不够精准,确切地说,应该是“魏国的国君”。当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魏国把都城建在“大梁”,久而久之,魏国也就俗称为“梁”国,于是乎“魏惠王”也就随之叫成“梁惠王”了。后来不少人称开封为“大梁”,也是源于三家分晋之时。到了南北朝的东魏,在这里设了个“梁州”。要说当时提这个议的人真是没文化:他只记得此地曾经叫“大梁”,自作聪明地改成了“梁州”,却忘了《尚书·禹贡》篇的古九州里早就有“梁州”了:“华阳黑水惟梁州”嘛。况且三国后期曹魏灭蜀,就在今陕西汉中设立过梁州,直到西晋、北魏、西魏一直沿袭不变。所以到了北周,终于把开封这个“梁州”改成了汴州。汴州之得名,主要是因为有条汴渠从城中流过。从此以后,“汴州”这才渐渐叫开了,到了唐朝还叫汴州。您看,此地古称“大梁”,向后又称“汴州”,玩个文字游戏重新拆装组合,不就成为“汴梁”了吗?
最后说说“宣武军”。唐朝中期以后,朝廷对军阀的控制越来越力不从心,所以内地也陆续出现了很多节度使。唐朝的节度使名字都很好听,比如设在徐州的叫“武宁军节度”,设在邓州的叫“武胜军节度”,设在大名府的叫“天平军节度”,宣武军节度也是唐朝林立的节度之一,不过它最初设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新唐书·地理志》2中说:“汴州陈留郡,雄。武德四年,以郑州之浚仪、开封,滑州之封丘置。”原注说:“有宣武军,建中二年置于宋州。兴元元年徙屯。”意思是说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划郑州的浚仪、开封二县和滑州的封丘县设置了汴州。朝廷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设宣武军节度于宋州,又于兴元元年(784),将宣武军节镇移到了汴州。从此以后,宣武军节度帅司一直在汴州,直到朱全忠建立后梁为止。
您可能想不到,那个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绅,就当过宣武节度使呢。《旧唐书·文宗纪》下篇说:“(开成元年六月)癸亥,以河南尹李绅检校礼部尚书、汴州刺史,充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当宣武军节度使已经很晚了。《旧五代史·太祖纪》7有段注文说:“黄巢灭,淮、蔡间秦宗权复盛,朝廷以淮、蔡与汴州相接,太祖(朱全忠)汴人,必究其能否,遂移授宣武军节度使以讨宗权,未几灭之。自是威福由己,朝廷不能制,遂有天下。”朱全忠授宣武军节度使在唐僖宗的乾符三年(876)。不少人认为朱全忠当了皇帝,定都开封府,原来那个“宣武军节度使”不值钱了,宣武军节度也就没了。您可别小看这个土匪出身的皇帝,也很有怀旧之情呢。他干了那么多年的宣武军节度使,而且是从宣武军节度使任上夺得天下的,怎么可能说丢就丢了呢?《旧五代史·太祖纪》4说:“(开平三年五月己丑)升宋州为宣武军节镇,仍以亳、辉、颍为属郡。”您瞧,人家把宣武军节度又挪回商丘去了!《水浒传》作者把东京、开封府、汴梁和宣武军放在同一个平台上罗列,虽属文字游戏,还是蛮有意思的。
链接:
“十节度”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